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学术前沿 | 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与产业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发布日期: 2021-06-28   作者:   浏览次数: 48

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与产业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作者姓名:钱肖颖1,2;孙斌栋1,2 

作者机构: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2. 崇明生态研究院,上海202162 

发表刊物:《地理科学进展》 

引用格式:钱肖颖,孙斌栋.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与产业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1822-1831.

 

摘要:已有对产业技术关联研究聚焦于本地,对非本地关联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20022007201230省的投入产出表,计算获得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指数,并基于制造业,进一步探究了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对地方产业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有利于产业创新,但该效用会被本地产业技术关联削弱,本地产业技术关联和省际产业技术关联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一、前言

专业化分工使得地区间的产业联系变得越加紧密,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不仅来源于本地产业间的传递,更来源于与非本地产业,因此,这种跨区域产业间的知识溢出变得愈加重要。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认知邻近而非地理邻近是知识溢出的前提,这为解释跨区域产业联系对地方产业发展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已有学者通过技术关联来测度产业间的认知邻近,但侧重于本地和国家间技术关联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家内部地区间的产业技术关联及其效用。


二、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的测度

常用产业技术关联的测度有3种:一是基于产业分类,二是基于两产业共现的条件概率,三是基于投入产出表。前两种只能反映全国层面的产业技术关联,忽略了产业关联的地区异质性,而投入产出表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不同地区产业技术关联的。本文参考李善同《2002年区际投入产出表》的计算方法,基于20022007201230个省份的投入产出表,利用引力模型和交叉熵法,拟合出省际产业部门间的贸易流量。

由于贸易流量会受到产业性质的影响,导致重工业产业间的技术距离被高估,因此本文借鉴Los2000)的方法,利用余弦距离来计算产业间的技术关联,最终获得30个省份产业间技术关联强度。

通过Cytoscape,本文分别对京津冀、长三角和东北三省地区的省际产业技术关联进行可视化,如图1,结果发现,京津冀地区省际产业关联较强,而长三角地区本地产业关联较强,东北地区两者都较为平均。同时,本文还发现了与其他省产业技术关联强的产业,尤其是与同行业技术关联强的产业,新产品占比也较高,而新产品占比较低的产业往往与相邻地区产业关联程度较低。

1 分地区产业技术关联与产业创新(2012年)

 

三、回归结果

为进一步探究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本文通过Hidalgo等(2007)的方法,构建了本地产业关联密度指数(locRD)和跨区域产业关联密度指数(interRD),以分别反映地方产业与本地和其他省份产业间的技术关联强度。本文用新产品产值占该产业总产值比重作为创新的代理变量,并用产业劳均GDP和产业专利申请量替换因变量作为稳健性检验。为了减轻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自变量滞后一年,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见表1

结果发现,省际产业技术关联有利于产业创新,但该效用会被本地技术关联削弱,替换因变量后,结果依然稳健。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地方保护普遍存在,非本地企业的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因此,企业更倾向与本地供应链上的受信任的单位进行技术合作,与非本地企业主要是知识溢出较少的生产合作,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跨区域产业关联对创新的推动作用。 

其次,样本分东中西东北地区分组回归后,本文发现东部地区省际技术关联的正效用更强,而中部地区本地技术关联的削弱作用更强。 

本文结果证明了加强区域间的产业技术关联是促进地方创新的可行之策,但本文也发现本地和跨区域技术关联间存在“替代效应”,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减少地方保护主义,给企业跨区合作创造更容易彼此互信的创新环境。

2 基本回归结果、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检验

注:回归模型加入地区、产业虚拟变量和时间趋势项,并使用稳健标准误


[研究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068);原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质料全文转载,刊于管理学的《创新政策与管理》2021年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