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学术前沿 | 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日期: 2022-07-18   作者:   浏览次数: 39

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姓名:崔璨1,2,3,穆学英2,3,常鹤影3,李佳怡3,王丰龙1,2,4

作者机构: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2.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3.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4.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发表刊物:《地理科学进展》

引用格式:崔璨,穆学英,常鹤影,.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3):422-432.

 

摘要:随着中国住房改革的推进,城市居民通过居住迁移进行住房调整的行为日趋频繁。居住迁移作为城市空间分异和重构的微观机制在城市地理学、住房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考察居住迁移的发生概率和驱动因素,较少论及居住迁移中的区位选择。论文基于2018上海市居民住房和生活空间调查问卷,采用生命历程和时间地理学视角,刻画居民居住迁移的时空轨迹,并使用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探究居住迁移前后居住区位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主要区位选择为跨环线向外迁移,但不同世代、不同户口、不同住房产权的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有较大差异。生命历程中的年龄、可达性中的工作单位区位以及住房属性中的产权性质都是影响居住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引言


居住迁移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通常为同一城市内)居住地点的变换,也是住房的再选择过程。在过去30多年的住房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中国大量城市居民获得了自有住房。在郊区化与再城市化的过程中,居民根据自身需求的变化变更居住区位,很多居民从城市中心搬到郊区,亦有很多郊区家庭在子女接近入学年龄时搬迁至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中心。居住迁移往往伴随着迁移者居住条件、幸福感和健康的变化,也是城市空间分异和重构的微观机制。

居住迁移研究中一个重要议题即为居住区位选择。国内外地理学界已经对此开展了系列研究,着重分析了居民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总体上,学者认为居住区位选择同时受城市层面和个人层面因素的影响。相较于西方,国内的相关研究更偏重对城市层面因素的分析,从群体角度理解居住区位选择和居住空间分异过程。而西方研究更多从个体层面理解居住区位选择的动因,并重点考察生命历程、可达性、住房特征三种因素。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城市内部居住区位选择的研究仍然存在局限。第一,虽然国外对于居住迁移的区位选择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城市发展阶段、住房供给体制、社会文化背景等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结论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情境,需要对中国居民居住迁移中的区位选择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第二,目前国内对居住区位选择影响机制的探究主要从社会群体或城市空间结构分异的角度展开,较少从个人尺度上进行分析。第三,现有对居住区位选择的研究较少利用回溯性数据,鲜有研究将生命周期或生命历程视角和时间地理学方法用于分析居住迁移前后的区位变化。

 

二、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研究团队2018年开展的上海市居民住房和生活空间调查,本次调查在上海市建成区范围内的13个区进行分层抽样,根据各街道/乡镇常住人口规模随机等距抽取32 个街道/乡镇作为初级抽样单元(图1)。在随机抽选小区内,对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户主或户主配偶进行访谈调查,共回收问卷112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52份。该调查为回溯性调查,采集内容不仅包括被访者的基本社会经济属性,还追溯收集了被访者的职业生涯和住房生涯信息。

调研小区分布

本文利用ArcGIS、百度地图API等工具平台对被访者不同时期的居住地址进行地理编码,建立了具有时间属性的居住空间数据集,用于分析居住迁移的时空路径和区位变化。采用ArcGIS软件和Space Time Path插件对个体居住迁移的时空路径进行可视化。运用类别变量描述居住迁移的区位变化,将区位变化分为5种类型,使用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析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区位变化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发现


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时空轨迹

1)居住迁移的时空特征

不同世代、不同户口、不同住房产权的居民在居住迁移中呈现出显著不同的时空特征。图2展示了基于世代和户口分类的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时空轨迹。上海市居民的居住迁移以跨环线向外迁移为主,方向以自市中心向四周扩散为主。相较于中老年世代而言,年轻世代迁居起始年龄普遍较小,且呈现出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趋势。

上海市居民跨区迁移流向

3更明确地呈现了上海户口和非上海户口居民的跨区迁移路径。可以发现,本地人口迁移前后的区位多集中于中心城区,但向城市郊区迁移尤其是向浦东、闵行和宝山迁移的数量也较多。

注:①搬迁前、后都居住在内环以内;②搬迁前、后都居住在内环与中环之间;③搬迁前、后都居住在中环之外;④跨环线向内搬迁;⑤跨环线向外搬迁。

图4 居住区位与产权变化

4进一步对居住迁移前后的区位变化与产权变化进行交叉分析,并比较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差异。基于迁移前后的产权性质,可将产权变化分为以下4种情况:持续租赁型、持续自有型、租赁转自有、自有转租赁。上海户口和非上海户口居民在产权变化上的差异更加明显,上海本地居民以持续自有型即自有产权住房改善型迁移为主,而外来人口主要以持续租赁型为主。相较于外来人口而言,本地人口住房权属由租赁向自有转变更容易发生在内环以内。持续租赁型的外来人口可能对住房成本较为敏感,故多集中在中环以外。 

2)居住迁移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显示,影响居住迁移区位选择的因素中,个人的生命历程、可达性和住房属性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生命历程方面,年龄(这里主要采用出生世代衡量)与居住迁移的区位选择密切相关。中老年世代(70后及以前人群)在城市发展早期得以通过单位分房聚居在城市中心;伴随着城市的郊区化以及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年轻世代(80后及以后人群)更多主动或被动选择在中环以外居住。然而,结婚、生子等生命历程事件对迁居的区位选择并无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生命历程事件的影响已经体现在世代变量中,也可能是由于上海市不同居住区位无法完全满足伴随不同生命历程事件的需求变化。

②可达性方面,工作单位的区位与居住区位呈现较高一致性,在内环以内工作的居民更有可能居住在内环。职住距离是影响居民居住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通勤的便利使其愿意承担住在内环较高的住房成本。而是否拥有私家车对居住迁移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大。

③住房属性方面,产权的变更与居住迁移的区位变化显著相关,本文发现在迁移过程中实现住房权属由租赁向自有转变的群体,其居住区位变化大多以一直在内环以内或跨环线向内迁移为主,上海居民在居住迁移过程中新获得住房产权的群体更多保留了在中心区的优势区位或实现了向内迁移的区位提升。这说明一部分上海居民能够同时实现住房产权与住房区位在住房阶梯(housing ladder)中的上升。

 

[研究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荷兰研究理事会合作研究项目(720611370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176);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晨光计划项目(18CG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