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学术前沿 | 基于个体时空邻近指数的户籍维度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上海市郊区10个典型镇为例

发布日期: 2022-05-10   作者:   浏览次数: 43

基于个体时空邻近指数的户籍维度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上海市郊区10个典型镇为例


作者姓名:申悦1,2,3罗雪瑶4,5

作者机构: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2.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3. 华东师范大学崇明生态研究院

4.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5.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发表刊物:《地理研究》

引用格式:申悦, 罗雪瑶. 基于个体时空邻近指数的户籍维度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上海市郊区10个典型镇为例[J]. 地理研究, 2022, 41(04): 1152-1169.

 

摘要:社会空间分异是城市研究的经典议题,在人类移动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传统的基于居住空间汇总的社会空间分异测度方法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居住空间外的日常活动空间隔离的探讨相对缺乏,对于不同活动和不同时段间分异格局差异的考虑有所不足。因此有必要从“基于人”的视角出发,探索社会空间分异测度的新方法,探讨不同时空间维度的社会分异格局。本研究基于上海市郊区10个典型镇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构建个体时空邻近指数,聚焦户籍这一反映中国城市特征的重要维度,以不同户籍类型人群之间的分异程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时空间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研究表明,上海市不同户籍人群在活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社会空间分异。本研究创新了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测度方法,从活动与时空间结合的视角探讨了户籍维度的社会空间分异,为更好的理解在中国大城市日益凸显的社会空间分异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引言


社会空间分异指各类社会要素在空间上明显的不均衡分布现象。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社会空间正逐步展现出分异的格局,社会空间分异与隔离成为亟待探讨的现实问题。学者认为居住地的空间隔离体现并加剧了弱势群体与其他人群的社会隔离,从而导致公共设施可达性、健康和出行公平性、职住空间错位等问题。然而,随着人类移动性不断加强和居民活动模式日益多样化,不同人群可能在社会经济特征和时空制约等因素影响下出现日常活动和出行过程中的分异。即使居住在同一个社区的居民,也可能在工作地或其他非工作活动地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会隔离。以往静态的基于居住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视角显得片面,忽视了人的移动性和居民活动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从活动空间出发,以更为动态的视角来理解社会空间分异和隔离问题。

在此背景下,得益于个人移动数据可获得性的增强,定量化测度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由静态、汇总的居住空间分异向包含时空间维度、基于人的活动空间分异测度转变,但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范式和方法尚未统一。并且,已有研究关注到了个体的空间维度分异,然而结合了时间维度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有必要采取新的测度方法,将时间与活动、空间维度相结合,探索基于个体的社会空间分异情况。

本文聚焦不同户籍类型人群是否在活动、时间和空间维度存在分异这一研究问题,在ParkKwan2018)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个体时空邻近指数,分析上海市郊区10个典型镇不同户籍类型人群的分异情况及其时空间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创新了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的测度方法,并从活动与时空间结合的视角探讨了户籍维度的社会空间分异。


二、方法与数据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年上海市郊区居民日常活动与出行调查。该调查在综合考虑区位、区域发展水平和社区类型的基础上,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了上海市除崇明区以外的8个郊区行政区中的10个典型镇作为案例地区。在案例镇内,选取了58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开展社区随机抽样和入户调查。

本文使用个体时空邻近指数(i-STP)分析不同户籍人群的社会空间分异情况。该指数在Grannis2002)的多组空间邻近指数基础上加入个体和时间维度,测度个体在不同时间段内所处环境中各类人群相对邻近程度的差异,并将此定义为个体在该时段的社会空间分异程度。其中,个体在特定时段内所处环境定义为距离最近的k个人所组成的空间范围。由此确定的邻域范围在空间和时间维度都与个体十分接近,与以往使用整个研究区域的总人口作为空间单位的静态测度指数相比,能更好地缓解地理背景不确定性问题(UGCoP的影响,以基于人的、时空间相结合的动态视角理解社会空间分异问题。

表达式如(1)所示:

式中,i-STP代表个体it时段所处环境内各群体的相对空间邻近程度。本研究关注户籍维度的社会空间分异情况,因此当i取值为1234时,分别代表上海非农人口、上海农业人口、外地非农人口和外地农业人口。通过对每个时间段的计算,得到个体i在给定时段内所处环境中各户籍人群的相对邻近程度。i-STP值等于1,表示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个体i所处的环境中各类人群与其不同户籍类型人群的邻近度等于与其相同户籍类型人群的邻近度,即个体i没有承受户籍维度的分异。i-STP值大于1,表示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个体i所处的环境中各类人群与其相同户籍类型人群间的邻近度大于与其不同户籍类型人群间的邻近度,即存在户籍分异现象。i-STP值小于1,表示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个体i所处的环境中各类人群与其不同户籍类型人群的邻近度大于与其相同户籍类型人群的邻近度,即各类户籍人群混杂程度较高,但过低的i-STP值也可能意味着该户籍类型人群受到排斥。


三、户籍维度社会分异的总体特征


上海市郊区案例镇内各类户籍人群总体不存在严重的分异,个体时空邻近指数处于0.8~1.2的区间内,其中上海本地农业户籍人群的分异水平最高,外地户籍人群次之,上海本地非农户籍人群分异水平最低。

 

四、户籍维度社会分异的多重分析

 

本研究分别从活动、时间和时空间三个维度展开讨论。

1)活动维度的分异格局

案例镇各类户籍人群在活动维度存在明显的分异(图1),其中工作日内工作活动的户籍分异程度最高,休息日内娱乐休闲等活动的户籍分异程度最低。

1 个体时空邻近指数的活动类型差异 

2)时间维度的分异格局

案例镇各类户籍人群在时间维度存在明显的分异(图2),其中工作日早高峰(6:00~9:00)、晚高峰和晚间休闲(18:00~21:00)时段的户籍分异水平明显低于下午工作时段(15:00~18:00),展示了通勤时段和晚间休闲时段内各户籍人群高度混合的特征,而休息日白天时段户籍分异水平整体较低,在15:00~18:00时段达到最低点,体现了案例镇非工作活动中不同户籍人群接触的可能性及其时间特征。

个体时空邻近指数的时段差异

3)时空间维度的分异格局

案例镇各户籍人群在空间维度存在明显的分异。工作日白天(图3),由中心城区向远郊呈现出--的户籍分异格局,暗示了职业、年龄等因素影响下的户籍分异特征。休息日白天(图4),案例镇居民展示了近家活动的高隔离特征和外出活动的高混合特征。另外,江桥镇、周浦镇、顾村镇和南桥镇在夜间较高的户籍分异程度反映了这些地区的居住空间分异较为显著。

工作日户籍维度社会空间分异的时空特征


休息日户籍维度社会空间分异的时空特征


五、结论与讨论


上海市郊区不同户籍类型人群在活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分异,其中工作地、活动地和居住地在不同时段和不同活动中展现的户籍分异水平有较大差异,印证了从活动空间视角探讨户籍分异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白天时段的工作地和活动地比夜晚居住地的分异水平更高,这一结论与国外的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此外,户籍制度影响下长期形成的较为封闭的社会阶层结构仍能体现在居住和活动地的日常行为接触中,应当重视中国大城市各类户籍人群在工作、休闲等活动中的分异现象,提升不同群体在日常活动中的接触机会,促进农业户籍、外地户籍人群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合。

本研究也存在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相对于传统居住空间分异研究所经常采用的人口普查数据而言,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由于需要获取样本相对完整的行为信息,在数据获取难度和样本量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第二,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具有共识性的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相关研究也主要聚焦某一属性(如,户籍、收入或职业维度),因此,未来需从多维度结合的视角加以探讨。第三,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更多采取基于人的研究范式,在测度指标方面主要落脚在个体或群体上,因此,未来研究在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机理方面,可以对社会经济属性、建成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综上,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有待相关学者给予更多关注。

 

课题资助项目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16641971200);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ZR142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