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学术前沿 | 信息化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吗?

发布日期: 2021-10-25   作者:   浏览次数: 28

信息化助推乡村振兴: 机制、条件与对策

 

    作者姓名:吴思栩1,2,孙斌栋1,2

    作者机构: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发表刊物:《南京社会科学》

    引用格式:吴思栩, 孙斌栋. 信息化助推乡村振兴: 机制、条件与对策. 南京社会科学, 2021, (09): 64-72.

 

摘要:虽然信息化缓解了偏远农村的信息困境,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基于集聚、规模和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大城市仍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受益者。而受制于村庄规模小、分布零散而造成的诸多障碍,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相对有限。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建设公平可达的基础设施只是前提,分类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为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奠定空间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城乡间商品服务双向流通的物流障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在网络市场的海量商品竞争中形成错位发展,同时推动最新一代前沿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深度应用,这些措施对于促进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人们普遍认为,信息化有助于相对落后且偏远的农村地区接触到原先无法获得的市场和机会,并能通过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但研究却表明,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足,农村物流体系、电商配套服务设施等有待完善,大部分农村地区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ICT) 发展中获得的效益虽然存在,但非常有限;相对少数的淘宝村(在全国同期行政村中占比不足1%)的成功存在一定特殊性,主要依托于邻近既有的大规模实体市场; 而大城市地区正借助网络效应和集聚效应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受益者。因此,尽管数字技术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信息困境,我们仍然需要审视信息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条件。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信息化对于振兴乡村的作用不能仅局限于乡村本身,而应该从更广泛的国民经济联系着眼,探析 ICT 如何影响城乡之间的经济利益再分配。如果偏远农村地区的信息屏障被打破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要素并未流向低密度的农村地区,而是由农村地区加速向大城市集聚,并借助网络效应放大其对大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那么,即使农村地区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也无法同时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甚至还会拉大城乡经济差距。而要借助 ICT 助推乡村振兴,则需要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采取一系列措施与政策,以加强农村向城市提供农业产品和服务并由此获得富裕的内生动力。

 

二、信息化重塑城乡经济格局的机制分析

 

ICT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利益在城市和乡村地区之间的再分配,这本质上是ICT 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问题。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两部分: 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要素可获得性的增加。ICT一方面对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生产效率产生不同的提升效应,直接改变城乡经济格局。另一方面,推动劳动与资本向城市集聚或分散到乡村,改变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同时在要素流入地借助集聚效应产生的正外部性,推升其区域生产效率。反过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又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口与产业流入,形成正反馈效应。而ICT 对城乡经济格局的最终影响取决于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在以上两条路径中更具优势,进而获得更强的经济效应(见图1)

 


1 信息通信技术重塑城乡经济格局的理论机制

 

1)信息化时代城乡经济空间的集聚与分散。普遍认为,ICT 的使用减少了经济主体对于特定工作地点的需求为人口流入生产、生活成本均较低的农村地区创造了技术条件。然而,当前大量城市领域文献研究发现,信息化不仅没有导致城市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向乡村地区分散,甚至还加强了城市作为生产和信息交流中心的集聚优势。由于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以及城市的集聚优势,ICT 将促使经济要素由乡村地区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

2)信息化时代城乡经济效率的改善。信息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发展转型的重要路径,但ICT的技能偏向特性使其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并非理所应当,由于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与城市的规模优势,ICT 将对城市地区的经济效率产生更强的提升作用。

 

三、信息化助推乡村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

 

1)城乡间的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差距并不是当前乡村困境的根本

互联网并非无处不在,它依托于信息基础设施,并存在于其用户所在的地方。随着城乡间基础设施差距的快速缩小,人们对乡村困境的讨论从城乡间的“基础设施鸿沟”,转向由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所引发的“使用与交易障碍”问题,即从“没得用”转向“不会用”的问题上。然而研究表明,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均收效甚微。这也意味着解决包括基础设施差距、使用障碍等在内的基础问题,可能只是 ICT 在农村地区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2)规模分摊不足导致因线下物流成本过高而造成的买难卖难问题

物流障碍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借助ICT获得更多收益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克服城乡间商品服务双向流通的物流障碍,才能实现农产品运得出、消费品进得来,联通城乡市场。我们在中西部地区选择了 20 个行政村开展实地调研,发现在距离县城和城镇镇区较远的乡村,虽然基本都有硬化交通道路,但是却普遍没有快递网点,需要居民自行前往镇上收取或寄送快递,而这需要花费单趟平均20分钟的时间。近期农村快递网点的大批撤退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仍存在末端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归根结底,规模分摊不足是造成农村寄递物流末端服务成本过高、服务配套设施薄弱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3)缺乏网络效应导致因网络市场中竞争力较弱而被赢家通吃的问题

即使线下联通城乡市场的物流障碍得到解决,数字经济的竞争格局还依赖于强大的网络效应,而农村企业不仅本地受众规模较小的影响,也缺乏资本用以集聚培养在线用户,因而在网络市场上不具备用户规模优势。当前,一些包括在线搜索、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在内的关键市场已形成平台垄断,促使大部分数据和用户流量向少数独角兽平台集聚,而物质资本匮乏的农村商户会在网络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如何改善规模相差悬殊的城乡企业在网络市场中的竞争格局,并防止垄断现象进一步加剧,是农村地区当前乃至于可预见的未来需要致力于突破的困境。

 

. 信息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基本策略

 

第一,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乡村数字新基建工程。充分发挥 ICT 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分类、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为 ICT 助推乡村振兴奠定规模基础。

第二,围绕特色,着力延伸乡村数字新经济网络。奠定适度规模基础后,应依托互联网时代所催生的长尾经济,借助村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在网络市场的海量商品中形成错位发展。

第三,跨界交互,加速推进乡村产业新业态融合。对于技能偏向问题的解决,不能止步于互联网等普及性技术,而应与时俱进,推动最新一代前沿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深度应用。

 

[研究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研究17ZDA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