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学术前沿 | 多尺度建成环境对中国居民通勤时间的影响及其调节效应

发布日期: 2021-01-08   作者:   浏览次数: 69

多尺度建成环境及其调节效应对中国居民通勤时间的影响

 

作者姓名:孙斌栋1,2,3 尹春1,2,3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2.华东师范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上海 200241

3. 崇明生态研究院,上海 202162

发表刊物:Urban Studies

引用格式:Sun B, Yin C. Impacts of a multi-scale built environment and its corresponding moderating effects on commute duration in China. Urban Studies, 2020, 57(10): 2115-2130.

 

摘要:许多研究发现建成环境影响通勤时间,但却少有研究关注不同尺度建成环境的作用及其调节效应。基于2014年中国3453个城市居民样本,使用多层次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了社区和城市尺度的建成环境对通勤时间的影响,以及城市尺度建成环境对社区尺度建成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两个尺度的建成环境都会影响通勤时间: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和社区人口密度与通勤时间呈正相关,社区尺度的职住平衡、邻近商业中心和公交车站与通勤时间呈负相关。城市人口规模加强了职住平衡和邻近公交站点对通勤时间的缩短效应,而城市人口密度则降低了邻近商业中心对通勤时间的缩短效应。这项研究对中国城市减少交通拥堵和居民通勤时间具有重要启示。

 

一、引言

在城市郊区化发展的背景下,居民通勤时间越来越长。为了缩短通勤时间,城市规划师们发现优化建成环境是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已有研究仍存在两点不足。第一,少有研究同时考虑城市和社区两个尺度建成环境对通勤时间的影响;第二,少有研究探索城市建成环境对社区建成环境的调节作用。

为了填补上述研究不足,本文提出了如下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在该理论框架中,个体通勤时间受到个人的社会经济属性、社区建成环境和城市建成环境三方面因素影响,且城市建成环境能够调节社区建成环境对通勤时间的影响。

 

1  本文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4年的城市成年居民截面调研数据,工作样本为3453人。研究方法采用三层次模型进行分析。第一层是个体层,包括性别、年龄、户口、教育、婚姻、家庭规模、家庭收入、住房产权、通勤费用、交通工具保有量等变量;第二层是社区建成环境层,包括社区人口密度及其平方项、设施种类数、职住平衡、1km内是否有商业中心、1km内是否有公交站点;第三层城市建成环境层,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平方项、每万人公交车和地铁站数量、人均道路面积。在分析调节效应时,在模型中纳入显著的城市建成环境与社区建成环境变量的交互项。

 

三、结果与启示

第一,城市和社区尺度建成环境都会影响通勤时间。

1)城市人口规模与通勤时间呈正相关,说明城市扩张增加了居民的通勤时间。

2)城市人口密度及其二次项均与通勤时间呈正相关,说明在中国高密度的背景下,提高城市密度会增加通勤时间,且呈二次函数形式增长。可能的原因是过高的人口密度带来了交通拥堵。

3)社区人口密度与通勤时间呈正相关,与城市人口密度的结果相似。

4)职住平衡、1km内有商业中心和地铁站都与通勤时间呈负相关,说明优化这些建成环境有助于缩短通勤时间。

 

第二,城市建成环境要素会调节社区建成环境要素对通勤时间的影响。

1)城市人口规模会增加职住平衡和1km内有地铁站对通勤时间的缩短效应。

2)城市人口密度会降低1km内有商业中心对通勤时间的缩短效应。

 

第三,政策启示。

1)城市规划师在缓解城市拥堵、降低居民通勤时间时,需要考虑城市和社区两个尺度的建成环境的作用,还需要考虑不同尺度建成环境要素的交互作用。

2)防止城市人口过多、人口密度过高,促进职住平衡和增加生活和公交设施供应,都是缩短通勤时间的重要措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068)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