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学术前沿 | 远郊建成环境对超重的影响及其内部城乡异质性

发布日期: 2022-11-07   作者:   浏览次数: 10

城市远郊建成环境与居民超重问题研究——以上海崇明岛为例

 

作者姓名:姚夏劼1,2,3,4,尹春1,2,3,4,孙斌栋1,2,3,4,*

作者机构: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2. 崇明生态研究院,上海,202162

3. 华东师范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上海,200241

4.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发表刊物:《城市发展研究》

引用格式:姚夏劼,尹春,孙斌栋.城市远郊建成环境与居民超重问题研究——以上海崇明岛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09): 15-22.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超重问题日渐凸显。建成环境作为影响居民超重的重要因素备受地理学者关注。然而,现有关于建成环境与居民超重关系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城市主城区,关于城市远郊建成环境对居民超重的影响缺乏探索。为弥补这一研究不足,以上海远郊崇明岛为例,基于课题组2019年的调查数据,详细分析了远郊建成环境与居民超重的关联。实证结果表明,低人口密度、公交设施可达性低、健康食品可获得性低等建成环境特征,以及居民个体机动车出行倾向均与远郊居民的超重风险呈正相关。此外,人口密度对远郊内部城乡居民超重的影响存在差异。上述研究发现为优化城市远郊建成环境以降低居民超重风险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引言


30年来,中国居民的肥胖率快速攀升。目前,我国超过50%的成年居民患有超重或肥胖,不仅增加了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还极大地提高了国家医疗卫生财政支出,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为此,不少学者提出通过优化建成环境来降低居民超重风险。张延吉等(2020)以福州市主城区为例,实证发现密度及多样性、道路通达性、体育设施可达性等建成环境要素均与自评生理健康存在正向关联;王文文等(2020)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实证发现食品环境、地铁站密度、公园密度、绿地率等建成环境要素与超重肥胖存在显著关联。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城市主城区,缺乏对于郊区情境的研究,尤其是城市远郊地区。

基于现有研究不足,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第一,远郊建成环境与超重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二,在远郊内部城乡地区之间,建成环境与超重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区域是上海远郊地区的崇明岛(图1)。作为相对封闭的岛屿型远郊,崇明岛内居民的日常活动主要受到本地建成环境的影响,较好地剥离上海主城区建成环境对远郊居民超重的潜在影响,能更准确地识别远郊建成环境与居民超重的关系。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9年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18岁及以上的崇明本地居民(有效样本496人)。

图1 崇明岛区位图和调研地点空间分布图

本文使用logit回归模型结合聚类稳健标准误来检验远郊建成环境与居民超重的关系。模型的因变量是居民超重与否(身体质量指数≥24kg/m2为超重)。自变量包括土地利用环境(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到区域中心的距离)、体力活动环境(健身场地和到公交站距离)、食品环境(餐饮店密度和菜市场密度)和村居委哑变量。其他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个人收入、就业状态、家庭规模、家庭未成年人数、家庭收入、家庭机动车保有量、食用零食频率、散步频率和体育锻炼频率等。此外,通过构建村居委哑变量与建成环境要素的交互项,本文进一步检验了远郊内部城乡建成环境与超重关系的异同。

 

三、结果与讨论


就远郊建成环境而言,人口密度和菜市场密度与居民超重风险呈负相关,到公交站距离和餐饮店密度与超重风险呈正相关。这些研究发现均与低密度的北美城市发现一致。然而,就人口密度而言,这一负向关联与中国城市主城区发现的人口密度与肥胖具有正向关联不同。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低密度的城市远郊,提高人口密度有助于增加目的地可达性,促进居民采取步行、骑行等积极的交通出行方式,降低居民的超重风险。然而,在高密度的城市主城区,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会降低人均户外活动空间、增加空气污染,减少休闲性体力活动,增加居民的超重风险。

就远郊内部而言,远郊城市地区(即居委辖区)人口密度与超重风险呈负相关,而远郊乡村地区(即村委辖区)人口密度与超重风险呈正相关。前者与低密度的北美城市的研究发现相似,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提高人口密度缩短了远郊城市居民到目的地的距离,促进了非机动化出行,增加了交通性体力活动,降低超重风险。后者与高密度的中国城市主城区的研究结论一致,但背后机制不尽相同。可能的原因包括:第一,就能量消耗而言,在极低密度的远郊乡村地区,提高人口密度可能不足以改变居民使用机动化方式出行的现状,而且密度提高会减少到目的地的距离,一定程度上降低交通性体力活动;第二,就能量摄入而言,伴随着密度提高,小吃快餐店等低人口门槛的餐饮零售设施会率先增加,提高居民不健康饮食的可能;第三,远郊乡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使得他们的健康意识相对薄弱,提高密度带来的建成环境改变可能进一步改变他们的身体能量平衡,即摄入增加而消耗减少,从而增加他们的超重风险。

 

四、研究启示


本文的学术贡献在于:一方面,探讨了城市远郊建成环境与居民超重之间的关系,丰富了中国情境下建成环境与居民超重关系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发现人口密度与超重的关系在远郊城乡地区存在差异,加深了学术界关于密度与超重关系的理解。

本文结论为优化建成环境和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了若干启示:第一,鉴于远郊居民较高的超重风险与当地人口密度低、公交设施和菜市场数量少的现状密切相关,政策制定者应加快促进远郊地区紧凑发展,提高居民的设施可达性;第二,需要率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远郊地区的人口密度,还能降低居民的个体机动化出行比例,提高远郊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第三,需要增加健康食品商店(例如菜市场、蔬果店)的数量,改善远郊地区的食品环境,增加远郊居民健康食品的可获得性,促进远郊居民的健康饮食。


[研究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01184420712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6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新文科创新平台(2022ECNU-XWK-XK0012022ECNU-XWK-ZX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0M6812272022T1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