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学术前沿 | 互联网促进了城市就业的多中心分布

发布日期: 2022-05-28   作者:   浏览次数: 27

互联网对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分布的动态影响研究


作者姓名:吴思栩1,2,3,4孙斌栋1,2,3,4张婷麟1,2,3,4

作者机构: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2. 崇明生态研究院,上海 202162

3.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4. 华东师范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上海 200241

发表刊物:《地理学报》

引用格式:吴思栩,孙斌栋,张婷麟. 互联网对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分布的动态影响研究. 地理学报,2022, 77(06): 1-15.

 

摘要:与以往静态研究不同,本文旨在揭示互联网影响城市内部就业分布的净效应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利用中国2004年、2008年、2013年三次经济普查中289个地级市的2247万个企业的就业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构建了城市内部就业集聚指数,并构造工具变量以缓解内生性问题。因果关系识别显示,平均而言,互联网能显著促进城市内部的就业集聚,但随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其促进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集聚方向是远离城市主中心的次中心,因而多中心性不断提升;对于高发展水平的城市,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促进了其就业先短暂分散,而后“边际递增”式集聚。

 

一、引言

 

技术变革是重塑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瞬时、远距离传输得以实现,一些早期的未来主义学者提出地理学会终结距离已死。然而,即使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城市内部就业的集聚景观依旧无处不在。那么,互联网究竟如何影响城市内部就业的空间分布呢?

已有研究认为,互联网技术对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相反的两种影响:一方面,线上交流可以部分替代面对面交流,减少集聚需求,产生分散力量;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对知识的传输能力有限,频繁的线上交流也可能引发后续更多的面对面交流需求,进而产生集聚力量。两种力量的权衡决定了互联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净效应。

尽管现有文献广泛讨论了互联网的分散化和集聚化影响,但却尚未就互联网的净效应得出一致结论。这可能是因为互联网的净效应是动态变化的,而已有研究忽视了这一动态过程,导致其发现的分散化或集中化影响仅仅是互联网在某个阶段的净效应。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旨在从动态的视角揭示互联网对城市就业空间结构影响的变化特征,这对于判断人类经济活动的未来空间区位乃至于制定城市空间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分析

 

互联网的分散力量和集聚力量并非一成不变,两种力量的相对变化会导致互联网的净效应发生改变。互联网对城市内部就业分布的影响,不仅会随渗透率的提升而发生变化,还会随城市的发展而改变,进而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呈现出重要异质性。

假说1:互联网对中国城市内部就业集聚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着渗透率的提升,互联网技术不仅会通过提升其对知识的传输能力而增强分散力量,也会通过推动服务型、知识密集型城市的发展而提升经济活动中意会知识的比重,进而增加经济主体对集聚交流的需求。由于两种力量的增强程度可能不同,互联网的净效应可能会在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呈现出非线性的动态变化。

假说2:互联网对城市内部就业集聚的影响受城市发展水平调节,在高发展水平的城市,互联网对城市内部就业的集聚力量强于低发展水平城市。相较于欠发达城市,发达城市分布着更密集的高技能工人与知识密集型企业,更频繁的创新活动,其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开展更依赖于意会知识的投入,不仅对紧密交流的需求更大,相同的线上交流也可能引发更多的面对面交流,这会导致互联网在发达城市的集聚力量增强更快。

 

三、实证分析

 

利用中国2004年、2008年、2013年三次经济普查中289个城市的2247万个企业的数据,以邮区为颗粒计算了城市市域的就业集聚指数,用以测度城市就业集聚的结构,即测度城市就业是集聚在少数几个区域还是分散在大多数区域,这与集中不同,后者是指就业向城市主中心集聚的程度。然后,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工具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

1)平均而言,互联网促进了城市内部的就业集聚,但随着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其集聚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而城市就业的空间多中心性不断提升,即就业向远离城市主中心的次中心集聚。图1中纵轴为两类集聚指数,指数越大表示就业集聚程度越高。由于现实中互联网渗透率几乎不会超过100%,互联网的影响仅体现在倒“U”型曲线的左侧。

互联网影响的动态变化

2)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互联网的持续渗透促进了城市内部就业先短暂分散,而后边际递增式集聚。

城市发展水平对互联网动态影响的调节效应

 

四、结论

 

本文回应了长久以来信息化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争议,伴随着互联网的持续渗透与城市发展,互联网将强化城市作为生产和交流中心的优势,成为城市就业集聚的助力者,同时推动城市就业向多中心结构演变。相关政策含义如下:

第一,相对于人们普遍认知的互联网会产生分散力量,本文研究发现互联网促进了城市内部的就业集聚,并且这一集聚趋势在未来仍将持续。因而,在城市规划或城市空间战略中,政府不能盲目的以城市区域的蔓延扩张为基础来安排土地、功能和基础设施,更应该以科学的城市空间结构预测为基础,未雨绸缪,尤其是为特大城市集聚可能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做准备,积极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升城市的集聚承载力,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第二,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对于发达城市,应借助互联网带来的集聚优势,积极布局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提升城市的集聚质量与经济效益。对于欠发达城市,互联网设施的投资同样可以为其集聚企业、发展经济提供新动力、新机遇。但集聚企业只是第一步,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完善区内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设施,为其城市内部企业集聚发展的良性循环提供支撑。

 

[研究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6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01183, 41901184, 420712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0M67104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BNLTS20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