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基地动态 | 薪火相承再出发:第一届国家空间治理与行政区划学术研讨会(2020)隆重举行

发布日期: 2020-12-04   作者:   浏览次数: 84

1128日至29日,第一届国家空间治理与行政区划学术研讨会(2020)以线下(华东师范大学地理馆301会议室)与线上(腾讯会议:226966708)结合的形式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协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近四百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01 研究生论坛

1128日下午130分,研究生论坛围绕政区调整与空间效应行政区划与国家治理两个主题正式开展,分别由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张维阳副教授和晨晖学者张婷麟老师主持。首先,围绕政区调整与空间效应主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冯润东博士生作了题为撤县(市)设区对中国城市扩张模式影响的定量研究报告,认为应该抓住撤县(市)设区对城市扩张的10年红利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统筹与城市用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赵逸才博士生作了题为“清代县级政区的调整模式”报告,认为研究政区地理应该在认识历史规律和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打破时间断限上的隔膜。来自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郑涛博士生和周慧敏博士生分别作了题为“‘强省会’战略扩大了区域发展差距吗?——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准自然实验研究”和“中国城市行政中心迁移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的报告,认为“强省会”并不一定扩大人均意义上的地区差距,政府驻地搬迁在长期视角来看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随后,围绕“行政区划与国家治理”主题,来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莹博士生作了题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认知、驱动机制和政策设计——基于经济学转向管理学视角的综述”的报告,分别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深刻解读。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徐少杰硕士生和董瑶嘉硕士生分别作了题为“行政区划视角下伴生城镇的特征与形成机理”和“基于RSGIS的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分析的报告,详细介绍了伴生城镇的概念、特征、存在问题与解决路径,长春市城市近二十年来的城市空间演变特征。来自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匡贞胜博士生作了题为管理体制、空间类型与功能区经济绩效——基于国家级高新区2008-201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的报告,认为空间关系对高新区内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最后,围绕上述系列报告,参会听众和专家进行了讨论与点评。本次研究生论坛报告内容涵盖地理、历史、经济、公共管理等不同学科视角,涉及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引起了线上听众的广泛兴趣,与会专家老师给予了精彩点评。


研究生论坛部分线上听众 


02 大会开幕式

1129日上午820分,开幕式在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孙斌栋教授的主持下开始。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校领导代表以及两位嘉宾致辞。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嘉宾、专家学者致以了热烈欢迎。孙校长回顾了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成立30年来的累累硕果,指出面对新冠疫情,我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充分彰显了制度优势,但也暴露出不少短板。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心作为国家空间治理的重要智库,更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新形势下行政区划研究,在大变局中有更大作为。孙校长对区划中心下一个辉煌的30年表达了殷切期盼,并预祝此次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教授致辞

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孙斌栋教授主持会议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中心主任曾刚教授表示行政区划是国家空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对国民生活都有重要影响,所以本次学术研讨会意义重大,也希望今后能继续举办下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表示刘君德先生在行政区划、政区地理学、行政区经济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对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并希望这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今后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嘉宾致辞后,天津市教委原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原校长靳润成教授做了特邀报告。靳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研究经历和经验,认为我国当今城市型行政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相对于地域型行政区而言,城市型行政区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但一百多年的变革为今后的行政区划和国家空间治理结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是一笔难得财富。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城市行政区划的研究重镇,靳教授对中心今后的研究提了若干建议,包括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建立城市型行政区的数据库,加强城市型行政区与上级行政区的关系研究,加强大城市区级行政区划的研究等。

 

天津市教委原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原校长靳润成教授做特邀报告

 

最后,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刘君德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刘先生对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十分高兴,尤其是看到来自各个学科的专家前辈、青年骨干和研究生们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会的报告,感到十分欣慰。刘先生简要介绍了我国当代行政区划的研究起源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的创建历程与辉煌成就,并认为当前行政区划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者们的研究水平大大提升。刘先生认为,当代行政区划研究要服务于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建设,要完善政区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夯实理论基础,要科学评估现在行政区划体制和模式,要注重跨界空间治理问题,要以地理学为根基开展学科合作。最后,刘先生认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仍任重而道远,希望各位专家群策群力,多做贡献。

 

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刘君德先生发表讲话 

 

03 学术报告

随后的学术报告环节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宁越敏教授、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黄丽副教授、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汪明峰教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开泳副研究员、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王列辉教授主持。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五个主题。

 

主题一:国家空间治理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合理性的诊断与优化探索——中国到底该建多少城市”的主题报告,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空间格局,并对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合理性进行了理性诊断。新的城镇化方针应聚焦: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和特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教授做了题为“本草纲目—释地八说”的报告,分享了在诠释《本草纲目》地名过程中的产生的感悟。华教授从地名频率、地名方位、地名厘定和地名理解等方面阐释了地名与地域之间的联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曹广忠教授做了题为“城市体系演变与区域协调治理”,从城市体系演变的视角,分析了城市体系与行政区划层级体系的对应关系。曹教授指出,我国的城市体系与行政区划层级体系曾经一度存在高度的对应关系,以行政区划为规范范围的城市体系规划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开放和市场体制条件下,城市体系和区划体系的不对应关系开始增强,在跨行政区联系日益密切趋势下,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遇到挑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做了题为“区域协同治理:历史、借鉴与关键议题”的主题报告。张老师指出,区域协同治理应采取伙伴合作的思维,打破行政区划兼并怪圈,构筑中国特色的“双层制大都市区政府”;政府在区域治理的过程中既要积极作为,更要精准作为;发挥市场积极作用,更多的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要素一体化配置问题。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孙斌栋教授做了题为“大国的均衡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带动”的主题报告。孙老师提出,地理距离的辐射效率、“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空间正义以及国家统一于民族团结的战略目标,决定了构建大国多中心空间体系势在必行。鉴于我国最高等级经济中心城市的有效溢出半径是1200km,因而需要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建设中心城市,适当运用政府尤其是行政区划手段来促进中心城市建设是必要的手段,政府主动干预有助于即时止血并积极培育造血功能。

 

院士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研究员做了题为“关于我国大城市行政区划问题的几点认识”主题报告。陆先生指出,我国的省市区域以及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决策。行政区划的问题是事关国家治理的大事,历史上到今天都是如此,特别是省市级的行政区划问题,基本上都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行政区划的调整要求利于国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联系和经济发展以及重大工程的管理,有利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有利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行政区划需要保证相对的稳定性和历史的传承,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待行政区划的变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研究员做特邀报告

 

主题二:行政区划优化 

上海市民政局陈占彪研究员作了题为“新时代条件下我国行政区划制度建设的主要思路与对策措施”的主题报告。陈研究员首先强调了行政区划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在当今区域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之下,行政区划制度不仅与国家的各项制度密切相关,也与全球治理紧密相连。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长江中游建设,稳定中国整体区域格局。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作了题为“城镇化中的行政区划理论问题”的主题报告。刘教授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九五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新逻辑。抛出了一系列行政区划中的领域、尺度、边界问题。提出要重视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战略问题,科学化梳理行政区划调整的绩效评估、趋势预测、战略分析和实施模式,使用大数据弥补行政统计的数据缺失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叶贵仁教授作了题为“体制约束与非制度化再造:不完全科层制视角下的乡镇改革路径”的主题报告。叶教授认为体制约束和非制度化共同塑造了乡镇改革路径,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乡镇改革的四种类型,乡镇改革对中国治理机制的贡献进行了总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开泳副研究员作了题为“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空间整合的影响——以巢湖拆分为例”的主题报告。报告以合肥——芜湖地区为例,阐述了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强调了政区位势以及政区位势模型对现行行政区划研究的重要价值。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金群副教授作了题为“重要,却非必要?——我国城市行政区划改革中的公众参与”的主题报告。吴教授通过梳理多年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就行政区划改革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发表了自己独道的见解。吴教授认为行政区划改革十分有必要,然而其决策过程中依然存在悖论。解决这些问题公众参与既重要又必要。

 

主题三:行政区划调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叶林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政治研究——以撤县设区为例”的主题报告。该研究不仅在经验层面尝试打开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黑箱”对其现实运作过程进行剖视;也在理论层面探讨了上下级政府间的妥协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对科层制、纵向政府间关系.政策执行、以及政府组织行为等问题的理解。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李琬博士后作了题为省会城市行政扩区合理性评价与建议的主题报告。以经济发展的角度分别从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和城市辖区数量三个方面考察,发现扩大省会城市的人口、用地和辖区个数基本仍起积极作用,因此扩张型的行政区划调整基本符合现阶段省会城市的发展需要。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王丰龙作了题为“准行政区划视角下开发区的管理问题研究”的主题报告。在准行政区划视角下,开发区不只是发展经济的功能区,更是一种准行政区划区域,其发展也遵循行政区划规律。山东大学山东城镇治理与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王洪军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国家空间治理主要问题与行政治理”的主题报告。王洪军教授指出,中国空间治理主要存在着战略、法治、目标、认知及认知方法问题,行政治理方面则使用空间梯度分类函数将中国划分为四个梯度空间,分别提出不同的治理方式。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黄丽副教授作了题为“上海城市绿色治理---基于居民绿色支付意愿的分析的主题报告。上海各级政府以城市绿色治理为目标不断探索,但同时上海的总能耗还在持续增加。绿色技术指的是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城市的信息宣传通畅与否和社会的文明开放能使居民对绿色技术产品产生清晰的价值感知,从而促进居民产生支付意愿。居民对绿色技术产品的行为倾向会显著促进其支付意愿,只有当绿色技术产品的信息宣传契合居民实际使用需求,居民才会产生购买绿色技术产品的计划,进而提升其支付意愿。

 

主题四:区域协同治理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陶希东做了题为“美国旧金山湾区的跨界治理经验与启示”的主题报告。美国旧金山湾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了一个具有美国特色、也较为复杂的跨界合作治理体系,对我国“一国两制”下的港澳湾大湾区而言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是不可直接复制。陶老师强调,推动港澳湾大湾区最终走向真正的一体化需要在政府层面搭建一个有实权、有能力的协调组织,逐步解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服务贸易一体化、生态治理、公共岸线开放、数据共享等方面的体制阻碍。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胡德讲师做了题为“超大地理空间尺度的区域协同治理创新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的主题报告,重点从区域的国家属性理论和流域组织的法制化与制度化阐释了区域协同治理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区域协同的组织框架可以按照“高层决策层+中间操作层+执行层运行框架进行架构,治理结构可以按照层次结构+关系结构+部门结构的方式进行建构。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王列辉教授做了题为构建多层级治理模式,推进长三角港口一体化的主题报告。在推进长三角港口一天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由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长三角区域港口航运协会在运作上也要独立于政府管理部门,在人员、资金和运作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再者,要发挥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企业释放活力,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张维阳副教授做了题为“长三角城市群边界地区城际流动与行政区划优化”的主题报告。张老师认为,未来边界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要稳妥推进边界地区市内行政区划调整,筑牢省际连接通道,同时也要灵活协调边界地区市际/省际行政区划分割,建立长三角省际壁垒融合示范区。

 

主题五:社区治理

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汪明峰教授作了题为“城中村改造、外来人口居住迁移与超大城市治理——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的主题报告。从外来人口居住问题的视角探讨了超大城市治理的现状、困境,并就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促进社会融合及包容性增长提出了几点建议。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崔璨研究员作了题为“社区治理与社会融合”的主题报告。聚焦社区层面,探究如何通过优化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层级的社会融合。报告指出社区治理要突出社区类型与规模的差异,将外来人口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保障社区居民包括租房人员的合法权益。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申悦副教授作了题为“居民需求导向下社区治理探讨”的主题报告。报告在对当前社区治理与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的总结归纳基础之上,进一步指明了当前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的空间范围模糊、多元主体参与度不强、城乡社区差异考虑不足、人才队伍建设不匹配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熊竞作了题为“优化基层区划助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以上海为例”的主题报告。对为何以及如何优化超大城市基层区划体系进行阐述。熊老师认为基层行政区对超大城市治理至关重要,需找寻其空间规模的最大公约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属地管理的政府高效与属事或属人服务的以人为本的统一。

 

下午1720分,第一届国家空间治理与行政区划学术研讨会进行了简短的闭幕式,中心主任孙斌栋教授作总结发言。孙斌栋教授强调,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平台,空间的组织和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行政区划是政府权力落实在空间上的表现,在我国政府积极角色的环境下,合理的行政区划是事关空间治理效率的关键;发展中国的行政区划理论有助于为世界提供昭显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理论。要注重行政区划领域青年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人才,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此次研讨会汇聚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历史学等众多行政区划领域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围绕当前国家空间治理和行政区划展开学术讨论,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区划理论研究和深化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观点未经作者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