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基地动态 | 靳润成:加强中国历史时期城市型行政区研究的几点设想(摘录)

发布日期: 2020-12-14   作者:   浏览次数: 75

天津市教委原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原校长靳润成教授在首届国家空间治理与行政区划学术研讨会上做特邀报告

 

城市型行政区在我国行政区划体系和空间治理模式中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中国历史时期城市型行政区设置、运行、演变的经验和教训十分丰富,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今天来说,无论在具体实践方面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下面结合本人的研究领域,提出几点设想供参考。

 

一、建立历史时期城市型行政区资料数据库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型行政区由萌芽到确立、演变,留下了大量资料,我们应当尽快建立资料数据库,以资利用。我认为至少有五方面的资料应加紧收集。

1.法规条例类、公文类资料。

2.城市个案类资料。

3.明清地方志中的资料。

4.中外人士笔记、行记中的资料。

5.报刊中的资料。

 

二、加强历史时期城市型行政区的过程研究

城市型行政区脱胎于地域型行政区,其设置、划界、分权、演变甚至撤销,都有相当复杂的过程。以往研究多局限于静态,局限于个体城市。全过程和地域分布差异的研究较为薄弱,亟待加强。

 

三、加强历史时期城市中区级行政区划的研究

城市最根本的特征是“聚集”。人口、经济、政治等各种要素的聚集,是城市型行政区与地域型行政区最本质的区别。在行政区划体系中,城市应当是“点”,农村应当是“面”。城市中的“区”,最初是基于人口阶层不同而设置的“警区”,职能就是管理户籍,维持治安,比较单一。以后却逐渐演变成为市之下的正式行政区划,政府职能齐全,权力权限都很大。特别是现行直辖市的区,与省辖的地级市毫无二致,而且不论市内的区、郊区的区,还是过去的辖县改设的区,聚集度完全不同却一律称“区”,都是一级政府,都是市下的正式行政区划。现在观察,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在市级层面,“点”上高度聚集而形成的辐射力被一块块的“面”拦截分散,城市辐射力从而大打折扣。我认为有必要认真研究历史时期城市中“区”的产生和演变规律,为今天调整“市”、“区”两级的功能和事权提供借鉴。

 

四、加强历史时期城市型行政区通名的收集整理

历史时期城市型行政区的通名很多。除了大家都熟知的“市”、“镇”、“城”之外,“商埠”、“区”甚至“集”、“卫”、“口”、“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过城市聚落的通名。我们应当仔细挖掘,加以整理,找出各种通名通行和逐渐退出的社会心理原因,为今天各层级城市型行政区的命名提供符合中国国情的参考。

 

五、加强历史时期行政区划中“附郭”模式和“以京领道”模式的研究

“附郭”指历史时期两个及其以上不同层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在同一城镇聚落之内;“以京领道”指的是辽代以五京领五道的政区模式。即:道的官府驻在的城镇聚落被赋予“京”的名号,一座城市一身二任,既是“京”,又是“道”的行政中心。

历史时期政区体系中存在的这两种现象,史籍中有大量的资料有待爬梳整理,这些资料完全可以为今天尽量减少行政成本,特别是从法律和制度方面扩大直辖市的辐射腹地提供参考。